同课异构听课反思
开平小学杜艳超
今天有幸聆听了徐老师和庞老师的《运动与摩擦力》一课,这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四单元“运动和力”的第五课。这节课是以学生自主动手操作获取知识的探究性课题。主要通过观察、感知、操作、实验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理解摩擦产生的条件,明白摩擦力在生活中的运用,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等等,这些都需要学生们积极动手,通过设计方案,验证实验,在共同探讨交流中获取知识。反思这节课的设计,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通过游戏情境导入新课,帮助学生认识摩擦现象。
摩擦力这个概念比较抽象,虽然生活中很常见,但学生并不了解。庞老师在新课的一开始,就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模仿滑冰”的游戏来导入到课题。用力地向前拉动来感知摩擦力逐渐认识摩擦现象发生的时候必须有两个物体,并且这两个物体要接触到一起,在接触的时候要有一定的运动。学生是在这样一个反复的过程中认识到了摩擦现象。从课堂上呈现的学生学习状态,我觉得在今后的备课当中要将科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现象紧密相连,让孩子觉得生活总处处有科学,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科学的教学理念”。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学习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在突破重难点时,两位老师都是先让学生猜测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光滑程度的关系,然后设计了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光滑程度的方案,最后让学生自主探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到底有一个怎样的关系,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满足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在接下来的环节中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探究,孩子们通过自己设计试验、相互谈论、合作交流、自主解决了知识的重难点,体现了教师由扶到放的过程。从学生回答问题的踊跃性,试验的专注性来看,学生的兴趣始终在课堂上,学生在这种和谐的充满活力的课堂中,自主参与课堂教学,思维和动手能力得以发展,潜能得到充分挖掘,知识掌握更为牢固,让孩子真正动了起来,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合作性学习是新课程十分强调的学习方式。科学课的学习,更多的是活动开展,要靠集体的力量来完成。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认真讨论实施,相互配合,乐于合作和交流,主动提出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的愉快,认真听取他人意见,以口头或书面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说服他人
题目:同课异构听课反思

相关试题
1.()年以来,我们党先后展开了一系列党内集中教育,如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2.1998年-2000年,全党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分批开展的“三讲”教育,主要以()()()为主要内容。
3.2021 年 3 月 2 日,袁家军在全省党史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上强调,要争当学史悟思的排头兵、增信崇德的排头兵、()的排头兵、勇开新局的排头兵,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庆祝建党 100 周年。
4.20世纪40年代前期,为提高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党的高级干部的思想理论水平,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中国共产党以延安为中心,在全党范围内集中开展了一场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运动
5.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行南疆城乡一体学前()年免费教育。
答案10秒後自動顯示!